王平(?-248)字子均,又称何平,是三国鼎立时蜀国后期名将,官至蜀汉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安汉侯。生年不详,据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籍贯益州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渠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因此寄居在距渠县不远的古蓬州今蓬安县的外祖父何氏之家,19岁时方离开寓居生活长达16年之久的蓬州从军洛阳,从此开始了其戎马倥偬的辉煌人生,因此有的史籍又把王平称为“何平”长大后复姓“王”王平墓,今在四川南充永安镇。“巴蜀自古多俊杰,蓬州历来出伟男。”正是怀着对先贤的无比崇敬和仰慕之情,早在10年前的2000年12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受时任蓬安县文管所所长郑幼林先生的嘱托,写一篇关于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与蓬安的考察文章,因此笔者有幸实地造访了传说中的王平将军曾寓居过的蓬安县新河乡的何家村,即今新河乡六村,为此笔者于该村目睹并搜集到了有关王平将军寓居蓬安时留下的大量遗址、遗迹以及众多神奇的民间传说。从笔者当时任教的蓬安县天成小学一大早乘车出发,经兴旺镇,到济渡乡,至罗家镇不远处的一三岔路口下车,再转乘去新河乡的农用三轮车,大致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辗转颠簸,上午10点多钟的时候,才抵达当时的新河乡政府,当时任新河乡的党委书记叫杨帆,据说到县上开会去了,因此不在。负责接待我的是该乡的一位姓刘的女乡长,具体名字因时间久远已不能记忆清楚了,有人告诉我那位姓刘的女乡长,其实就是我老家永兴公社金鸡沟村杀猪匠卓毛娃的亲姨姐姐,因为有了这层关系,讲明来意后,所以大家见面自然格外亲切。当时正值新河乡逢场,新河乡六村一位年近六旬姓黄的村支部书记正好来乡上赶场和到乡上办事,因此刘乡长便嘱托黄支书下午带我一起前往何家村实地考察。下午两点多钟,办完了事情的村支部书记老黄便和我在场镇上搭乘一辆农用三轮车赶往何家村。直等到那农用三轮直到满满地装上一大车背着背篓赶场回家的村民后,司机才慢腾腾地拿出一个折尺形的大铁扳手,插进车头旁一个圆洞里猛烈地摇燃车子,那车冒着黑烟,轰隆隆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把大家像拉生猪一样,在尘土飞扬中,摇摇晃晃地离开新河乡,往罗家镇的方向颠簸而去。1、千古风流将军寨车行到半路,我们就在新河乡一个叫凉风垭的地方下车了。黄支书在前面一边带路一边给我讲解,行至不远就赫然看见一座高大巍峨山势陡峭的山寨,山顶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松柏等树木,远望去那山酷似一个巨大的戴着头盔身披铠甲的古时候武士的人头像,黄支书告诉我,那山名叫“将军寨”“将军寨”这个名字自古便已有之了,并不是现在的人们一时心血来潮所取的。跟随老黄一道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林木葱茏,因是下午时分,光线十分暗淡,走在林间,脚踩在厚厚的黄色落叶之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让人心里感到一阵巨大的宁静和震撼,甚至不时地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和恐惧不断地爬上了脊背。不知不觉中,老黄告诉我,马上就要到“将军寨”了。爬上半山腰,见到了先前的古寨门,古寨门所处的位置看上去非常险要,寨门周围便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给人的感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估计在冷兵器作战的古时,要想登上山寨,除此以外,再也别无它途了。但如今的古寨门已大部毁坏了,唯遗留下寨门两旁的一些巨石,湮没在丛生的杂草中间,石上早已爬满了苔藓、杂草等植物,斑斑驳驳,看上去甚是荒凉。登上“将军寨”山上生长着高大茂盛的松、柏等树木,郁郁葱葱,早已成林,山间杂草丛生,有的草丛甚至高过人头,人行其间,几乎不见头顶上的日光。山的四周临近悬崖峭壁的地方,长形状的巨大条石码砌而成的古寨墙依旧尚存,古寨墙上有射击用的垛口,还有很多半尺见方的小了望孔,从小了望孔中望出去,山下四周的情形尽收眼底,俨然一个固若金汤的所在。历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侵蚀,虽然古寨墙很多的地方如今已成断壁残垣,但古寨墙依然傲然挺立在“将军寨”的山腰或者山巅之上,俯视着周围的山川,拱卫着这一方神奇的山水和人民,令人不禁为古时蓬安先民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暗暗赞叹不已。2、神奇的“何家挖空”恋恋不舍地从“将军寨”下得山来,接着到了两山两连的一个大缺口的山坳处,其实,新河一带的大山几乎都是高大巍峨连绵起伏的,一般很少有这样的缺口似的山坳。在山坳的左边一方,只见有一方高约一米左右,宽约七八十公分的一块残破的石碑倒在杂草丛中,拨开掩映的杂草,只见断了一角的石碑正面镌刻有“威灵镇一方”等依稀尚存的五个大字,字约三寸见方,笔力遒劲,古朴典雅,很有魏碑风骨,那残破的石碑究竟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刻,因无明确记载,所以不得而解。同行的老黄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个山坳名叫“何家挖空”相传,很多年以前,其实并无这个山坳。据说,一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个山坳下面的村庄里就住着大将军王平的外祖父何姓人家,同时村里还居住着一户黄姓人家,自从何姓人家出了大将军王平以后,一时富贵显赫至极,因此引起了黄姓人家的羡慕甚至嫉妒。后来黄姓人家多方打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