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问题。《水浒抓》在明朝早中期是没有禁的,是当时的畅销书。《水浒传》是在崇祯皇帝之后才禁的,到清朝一直成为禁书。
第736章 朱厚照做好人(27)
◎明武宗新增的锦衣卫画家◎
文徵明打死都想不到, 自己一个文科生/艺术生的料子,居然混成了锦衣卫?
他在签下京城火柴厂的画师一职之后, 才知道厂长原来是万岁的一个马甲号。万岁年幼脸嫩, 看起来十五六岁的模样,起初被他一口一个“小兄弟”地喊。
得知真相的文徵明真想一拳打死自己,人家是皇帝, 你有资格喊人家做兄弟吗!
萧靖没太介意,别人喊他小兄弟的事情。他一挥手,顺带把文徵明塞进去编制工作, 将他算作是锦衣卫总旗。
锦衣卫总旗, 正七品官职。
锦衣卫是一个大项目,其实除了真正查探消息的锦衣卫,有小部分锦衣卫并不擅长武力, 甚至不用过来上班。有一部分明朝关系户进入锦衣卫体系, 是为了领工资的虚职,所谓的“恩荫寄禄无常员”。孝宗皇帝把画家吕纪塞进去锦衣卫行列,使其挂上一个“锦衣卫指挥使”虚职。
对于先帝的做法,当时真正掌权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并没有意见。
明朝画院没有编制,再牛逼的宫廷画家也只能挂靠到别的部门,以此获得俸禄和福利。画家挂靠在锦衣卫部门,大概从宣宗皇帝朱瞻基开的先例。画家谢环曾被明宣宗授予锦衣卫千户一职, 画家吴伟曾被明宪宗授予锦衣镇抚一职。
所以万岁要把擅长作画的文徵明塞进来锦衣卫,老文光会拿笔不会拿刀,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对这类人司空见惯,他这个部门主管领导没有意见。
文徵明起初有些担忧, 自己会不会对锦衣卫和万岁的名声造成不良影响。事实告诉他, 他想多了, 锦衣卫里面的文科生、艺术生真不少,甚至还有工科生(军匠),是他少见多怪。
谁说锦衣卫就一定穿着帅气的飞鱼服,在被人家屋顶飞来飞去、打来打去的?
这是刻板印象!
文徵明考科举屡次不中,如今他获得官职,虽然是挂靠的是武官行列,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情。他托人把妻子和三个儿子请来京城,打算在北京长期发展,做一个京漂。
同时,他给朋友唐寅修书一封。
【兄弟啊,我最近找到一个发达的好项目,第一时间就想到你。我们这里待遇很好,在北京包住,工资月结,年底还有奖金!我家有三个男孩子,东家答应我了,说让我家大儿进去北京国子监读书。要知道,全天下只有两家国子监,一家在北京,一家在南京。这可是名校啊,学位有多难得啊……】
数月之后,收到信的唐寅:???
朋友喊他一起去搞大项目,莫不是叫人骗了吧?
“在京城能有宅子住,还能叫孩子去国子监?天上哪里会掉馅饼?”唐寅丢掉信纸,一脸“我不信”的神色,“肯定是骗人的,徵明这次肯定被人骗惨了!”
眼见朋友被人骗大了,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唐寅这会儿没老婆没孩子,除了几位好友以外,一无牵挂。他重新捡起来文徵明的信,见朋友说人在京城,便打算冲去京城救人。
啊,这是类似那种“我的朋友被骗去传销,我一定要拉他回来”的炙热友情!
唐伯虎背起行囊,离开了自己的桃花庵。他一路往京城而去,随着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他察觉到百姓身上的衣裳越来越好。他原来并没有放在心上,国都的人穿得比小乡镇的好,这多正常啊。
然而,他很快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出城郊游的公子哥们瞧着是个鲜亮人,膝盖、手臂、甚至胳膊上却划开了巴掌大的口子。这些人骑马踏青,裤腿、袖口边都磨得起毛了。
“真怪啊。”唐寅在一个城郊的茶摊上坐了下来,他指着远处游玩的年轻人,专门问卖茶的老翁,“伯伯可知这些装扮是为何?”
老翁划开了盒子里的最后一根火柴,点着火,见有客人上门,正要重新烧开水。他身边的小孙孙蹦蹦跳跳的,讨要火柴盒来玩。
小男孩眼巴巴地说:“祖父,火柴用完了,我要这个盒子!”
老人看向唐寅,友善地笑了一下,他叮嘱孙儿:“你给客人装一碟茴香豆,等把豆子上了,我把火柴盒给你。”
唐寅想要心中好奇,他见茴香豆被小孩端上来,并没有推辞。这么一碟豆子拢共才值五六文钱,他要是能打听到好多消息,值了。
“客人,那些少爷们的这一身,叫做牛仔装,说是纪念开国皇帝的衣裳。陛下当年吃过许多苦头,衣裳破了,照穿……”
老头一边说着,听得唐寅是津津有味。小孩从老人手里拿过火柴盒,又从兜里掏出来两个小空盒,跑到唐寅面前炫耀:“客人你是从外地来的吧?你玩没玩过火柴盒?我已经有三个盒啦,这个是武松的、这个是鲁智深,这个是李逵。唉,我想要一个及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