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换概念的人太多了。
而这样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说法,多少是会影响到考研的学生的。
考研,不是让你作曲,不是让你创建流派,更不是“艺术家”的考试。
“是的,曲式和声考试,在答案上,存在相对的唯一性!!”
李少杰的话很直白。
那便是……
你需要从这些比较抽象,左右摇摆的东西里,找到一个考试题中相对最正确的那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很多情况下是有唯一性的。
考研,就是在考一个音乐生的基础常识,基础乐理,基础的知识。
而不是考什么稀奇古怪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一般和声试卷上,都是这么出题的。
【为指定的旋律和低音配写四部和声】
【要求1正确应用已学过的和弦链接方法。】
【要求2运用正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属七和弦的原位及其相关知识,为下例旋律题配写四部和声。】
然后,给出你一行五线谱,上面有着题目内容的旋律。
看起来很难?
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
这个和声写作,实际上就很是类似于文学试题中“对下联”。
首先,你必须讲一个“规则”,那便是对联中必须要的,平仄对仗,内容对仗。
必要的时候可能还得意境对仗,甚至一些刁钻的对联,谐音对,偏旁部首对,回文对等等等,这便是“规则”。
比如,“丝竹同清当天合曲”便可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答案虽然不绝对是唯一,总能有更妙的。
但答案在规则框架的趋势下,是具有“唯一性”的。
只要满足条件,对上来了,那么便是合格的答案,至于更高深的意境处理,那完全不是你一个普通的学生需要考虑的。
和声的作答其实便是类似。
“一来,不要被术语忽悠懵,精准的提炼术语分析,对乐曲中发展手法,延伸结构,材料拼接方式,音型组合结构,节奏织体组合,能够做出严密且符合逻辑的阐述。”
“二来,便要找准定位,你们是学生,用好所学知识,工整的回答便好,你们是在考试,不是在作曲,不要把问题复杂化。”
李少杰强调了一句后,便在学生们不住点头中接着讲道。
“我们遇到和声题,无非会有这么几个困扰。”
“和弦太多,不知道用哪个。”
“和弦计算太慢,还容易出错。”
“声部连接出错,看不出来,或者不知道怎么修正。”
“两三个方案纠结,改来改去觉得不行。”
“我跟答案不一样,但貌似也符合规则,这对不对?”
李少杰的话,顿时引起了无数学生们的共鸣。
或者说,这类问题,本就困扰了相当多的学生,不仅仅是音乐系的。
像是一些数学题的解法,多少也如此。
公式太多,一时之间不知道用哪种合适。
知道错了,但不知道咋对过来。
而像是文科专业呢?
好几种答案,感觉都还好啊。
我和答案不太一样,但似乎也可以啊,能行不?
所以,除去复习框架外,李少杰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尽量消除同学们这方面的疑惑。
做题考试这玩意,虽然果断很有可能白给,但犹豫一定败北。
考试是有时长限制的。
这样的顾虑与疑惑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影响考试心态,很难考出好成绩。
老师们又很忙,未必全部照应的过来。
而有些学生想问老师,但却不太敢去经常请教。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讲的和声,不是告诉你们,你们的作品中应该出现什和声,而是要让你们学会一种能做题的和声。”
李少杰很严肃的说道。
“考研,是你步入音乐艺术深处的一个门槛,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掌握基本知识,跨过这个门槛,然后再去学,去自己实践。”
“所以,我要做的,是教你们学会一种思维,一种分析【考点】的思维。”
“音乐没有答案,但在音乐的试题中,你的和声编排必须要有一个框架思维,不然,就算你侥幸答对了,那也属于是碰瓷的了。”
很快,李少杰便把课件往下翻。
出现了两行五线谱,上面是一段简单的旋律。
不多,只有六个小节,但举例子够了。
做题是有模式的,做题思路同样如此。
“首先,看到题的第一眼,先确定这段旋律的主调。”
“现阶段的题,一般都是建立在调性的基础上的。”
李少杰标记了一下乐谱开头的升降号。
然后通唱了一遍旋律。
“确定主调
海棠情欲